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和新四军相继挺进敌后,开辟了大片抗日民主根据地,包括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晋绥、华中和华南等。在****党统一领导下,各根据地均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统筹自身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力量。这些根据地为发展当地农业生产、支援战争、保护广大人民财产不受损失,根据****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允许被割断区建立地方银行,发行纸币”的方针,相继建立银行,发行货币。
八路军和新四军指战员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红色金融先辈在敌后与敌人开展货币斗争。它不是战场上的枪炮相向、兵戎相见,而是通过货币发行、稳定币值、打击敌钞等金融手段展开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独立自主的货币体系
发行货币是**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标志之一,掌握了货币发行权,就意味着掌握了经济建设的主动权。各根据地建立初期,市场流通的货币品种多、秩序混乱,既有法币、日伪钞,还有地方杂票,致使市场交易烦琐、物资外流,进而引发通货**。发行统一的货币,建立独立自主的货币体系迫在眉睫。
1941年陕甘宁边区银行伍圆券。
****党历来**重视货币的发行,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众多革命根据地内已经开展了货币发行的实践。全民族抗战时期,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了边币,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北海银行发行了北海币,晋冀鲁豫边区的冀南银行、鲁西银行发行了冀钞和鲁西币,晋绥边区的西北农民银行发行了西农币。此外,华中抗日根据地发行了江淮银币、盐阜银行币、淮北地方银号币、淮海地方银行币、惠农银行币、江南银行币、大江银行币、豫鄂边区建设银行币等。这些银行发行的货币,统称为边币或抗币。在八路军开辟的西北、华北根据地一般称为边币,在新四军开辟的华中根据地一般称为抗币。
抗战初期,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军饷,由国民政府发放。1941年1月皖南**后,国民党停止提供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军饷。为实行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1941年2月18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授权边区银行发行伍圆和拾圆的边币,并逐渐收回之前的光华商店代价券。同时,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在边区境内只准使用边区银行币,“边区内一切交易价格,均须以边币为标准,社会上一切支付手段,均须以边币为工具。否则,即系违法之举”。自此,边区银行币逐渐独立于法币之外,以其为本位币的独立自主的货币金融体系正式形成。
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其他根据地也建立起独立自主的货币体系,遵照****制定的总政策,依据自身实际,既坚持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方针,又相应制定了适合当地情况的货币制度和货币政策。抗日根据地通过建立独立自主的本位币体系,维护了金融主权,在粉碎日寇经济侵略、保障军需供给、战胜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决禁止日伪币流通
根据地建立之初,日寇对根据地搞“金融战”的主要方式是推销其伪钞(即日伪币)换取法币,从而扰乱根据地的金融制度、**根据地的金融基础。所以,坚决禁止日伪币在根据地流通,是开展货币斗争的重要任务。
为疯狂掠夺**矿产资源和各类物资,控制**的经济命脉,套购与美元、英镑挂钩的法币,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日寇扶持汉奸政府,成立了几家伪银行,发行日伪币(时称伪钞或伪币)。如在东北地区,成立伪满洲**银行,发行“伪满票”;在华北地区,成立伪冀东银行,发行“冀东票”和铜元,成立伪**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在内蒙古地区,成立伪蒙疆银行发行“蒙疆券”;在华中地区,成立伪华兴商业银行、伪**储备银行,发行“华兴券”和“中储券”等。其中“联银券”和“中储券”的发行对根据地危害极大,与这两种货币的斗争是根据地货币斗争的一项重要工作。
各根据地政府首先做好宣传工作,向广大群众阐明日伪币是“鬼子票”,是敌伪**掠夺根据地物资的工具,让百姓认识到“鬼子票”是日寇灭亡**、奴役中华民族的阴谋伎俩。因为日伪币披着敌伪的外衣,这一宣传卓有成效。
晋冀鲁豫根据地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是抗战时期日寇进行经济掠夺的**地区之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要采取两种方式打击日伪币。一是利用行政手段进行打击。边区政府、冀南银行等机构多次发布文件、通知,明确禁止在根据地流通使用日伪币。如,1939年8月,冀南行政公署公布禁止伪钞办法,规定各类伪钞在市场上**禁止流通,如发现一律没收。这种行政手段强**地挤压了日伪币的流通空间。二是利用地区间商品价格差进行打击。日伪币在不同地区的价格不尽相同,根据地就利用这一点赚取中间差价。如以日伪币自甲地购进部分商品,运到乙地销售换回日伪币。再拿这些日伪币到甲地再次购买商品,如此往复数次,一来利润巨大,二来也**了甲乙两地日伪币的流通秩序。
为坚决肃清日伪币,晋绥边区严禁**人保存日伪币。1941年5月15日之前,日伪币持有者必须到当地西北农民银行分行或兑换所进行兑换。过期稽查即无条件予以没收。
以民族利益为重,以抗战大局为先
****党倡导建立、积极推动、坚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对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党人以民族利益为重,以抗战大局为先,在1941年皖南**之前,各根据地对法币采取大力支持、积极保护的态度,保持固定的比价,允许法币自由流通和收兑。皖南**后,对法币遂采取排挤、**直至驱逐的政策,严禁法币在根据地流通。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从上海等地获得了几十亿元法币,将这些法币运送到国统区和抗日根据地,用来攫取大量物资,造成法币迅速狂跌。谁储存法币,意味着谁就要负担法币贬值所造成的损失。这种情况对抗日根据地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如1942年,从四周流入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法币就有几亿元,与此同时就有相应的根据地物资流出境外,被敌人掠夺。而且,由于法币不断贬值,使得持有法币的根据地百姓损失巨大。所以,**要重拳出击,采取断然措施,将法币排挤出根据地。
北海银行贰百圆券。
在**抗战初期,山东抗日根据地采取“联法禁伪”政策。1938年北海银行成立之初,宣布北海币为“通用货币,与法币等价流通,随时可兑换收回”。北海币初期定位是法币的辅币,故只印发1元以下的小面值票券,当时法币依旧是山东地区强**的通货。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国民政府法币不断增发,通货**日益严重。为了防止不断贬值的法币对根据地金融市场的巨大冲击,1942年1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指示,对法币实行7折至9折贬价使用。1943年8月,山东抗日根据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法币,百姓可自行前往国统区购物,或到北海银行兑换北海币,再由公家商店统一从国统区购买物资。在1945年6月的《山东对敌经济斗争的巨大胜利》报告中,时任**山东分局书记黎**出,“排法”斗争为山东抗日根据地避免了近6亿元法币损失。
华中抗日根据地各家银行因存在时间大都较短,抗币发行量不大,所以在法币问题上采取的是联合手法,但不能等价行使。华**要求各地抗币与法币必须有**的比价,而且这个比价不宜太低。一般以当地米价作为汇兑率的参照物。抗币汇兑率的实行不仅起到了平准物价、稳定抗币币值的作用,还为限制法币流通提供了保证。
1945年江南银行伍圆券。
抗日根据地政府对法币的态度,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求。虽然各根据地因为实际情况不同,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对于法币的政策又存在着明显的多样性。但总体来讲,就是不断缩小流通市场中法币的数量,扩大边币流通的市场份额,**逐步确立根据地货币的主币地位,从而摆脱了根据地货币对法币的依赖状态,边币**占领市场。
构筑反假防线,保护人民利益
战争年代**对方金融秩序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对方的货币。抗战时期,日寇为****的战时经济,不但**了大量国民政府的法币,还大肆**抗日根据地货币。为保护人民利益、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生产建设,各抗日根据地政府和金融机构运用货币这一武器,因地制宜制定金融政策,构筑反假防线,积极开展反假票工作。
抗日根据地在地理上和日伪统治区犬牙交错,在经济上有**的依赖关系,彼此商贸往来活动较为**。**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要想发展经济,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必须开展地区间的商贸往来,在此种情况下敌寇**的**肯定会趁机混入根据地市场,因此,反假货币斗争非常重要,对各抗日根据地而言,任务非常艰巨。
在晋冀鲁豫根据地,日寇在石家庄、徐州、开封、济南、武安等多地设立了制**钞的机关,有计划、有步骤地用假冀钞套购晋冀鲁豫边区的各种物资。为打击敌人兜售**的恶行,揭露敌人阴谋,晋冀鲁豫边区冀南银行配合边区政府,积极在群众中持续开展反**的各种宣传普及教育活动,包括介绍真冀钞的防伪特征、假票特点和识别方法、发现假票处理方式等知识,介绍敌人常见的假票**手段。提醒群众务必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广泛设立真假票辨认所、对照所。为加大打击力度,在边沿地带和游击区,甚至在敌后,要求民兵对来往商贩进行严密的检查,对携带**的不法商贩开展缉拿,以堵塞假票向根据地流入的通道。为防止假票再次流入市场,在查获的假票上加盖“假票”二字。
1942年6月,在苏南根据地东坎山发现**的盐阜银行五角券。经过侦查将两名**者抓捕审讯,罪犯供述共印造三百元,均已混入市场流通。根据地政府以**券钞、扰乱根据地金融罪,将一名主犯处以死刑。为起到警示作用,政府在举行民间集市时行刑,并在行刑前游街示众。现场由工作人员向百姓说明****的罪状,讲解盐阜**真伪鉴别办法。
实践证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各抗日根据地政府**打击了日寇妄想以通过倾销假票方式掠夺根据地物资、**根据地金融秩序的企图。同时,坚定地维护了边币的币值信誉,保证了抗日根据地金融秩序的稳定和生产发展。
打开流通局面,扩大金融阵地
根据地货币发行之初,市面上除法币、日伪币外,还有五花八门的地方**、商家字号票,甚至一些国民党的游击武装也滥发各种私票。这些地方杂钞因系随意发行,往往滥发超发,日益贬值,导致流通市场严重混乱,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为快速实现边币一体化,迅速打开流通局面,扩大金融阵地,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厉打击各种地方杂钞私票。
晋察冀边区银行成立之初,三省交界处的货币流通异常混乱。在河北省有平津两市各家银行和各大城镇私商发行的**;在山西省有当地银行发行的各种晋钞,以及土货券、银币等;察哈尔省有察票。这种混乱情况致使市面交易受阻,1938年8月,党**给晋察冀边区发来指示,要求“对于**杂钞应设各种方法使其流通边区以外去”。边区政府在打击地方杂钞时,既考虑到边币的币值稳定,又充分照顾到百姓的利益,从贬值到停用,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
1938年5月,明令禁止河北省银行五元券(群众称之为“大红袍”)流通,同时打击河北省铜元票,并对河北省银行钞采取“坡度贬值”的货币斗争策略。这是晋察冀根据地**之举。这项策略就是合理计算出边币和日伪币在地理区域内的差异化兑换率,以边区政府所在地为**,向外围区域逐渐进行阶梯式升值,一直推广到敌占区。例如,在河北阜平地区,规定1元河北省钞仅兑换边币5角。离**区稍远的区域,兑换率逐步提高,稍微远一些的地区兑换6角,再远点的地区兑换7角,更远的地区是8角、9角,直至敌占区接近等价兑换。这种通过强制**其价值以削弱流通吸引力的办法,目的是诱导河北省钞流向敌占区。到了8月,河北省银行票**被打击出境。
各根据地开展的对敌货币斗争,是对敌经济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红色金融胜利凯歌中的一个重要音符,体现了“金融战”与“政治战”的高度融合。通过上述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各根据地的货币斗争均取得了显著成就,既保障了根据地经济的稳定,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解放战争时期的货币斗争提供了范例。我们可以这样形容一张张边币,它就像一个巨人一样屹立在敌人的心脏地区,**一个一个击败它的对手,为夺得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系**钱币博物馆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