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歼灭日军一千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升了****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此后,**率领一一五师一部创建了以山西五台山为**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这就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1月7日,经党**正式批准,晋察冀军区成立,**任司令员兼政委。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军民代表大会在河北省阜平县召开,并宣布成立“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即边区政府,宋劭文任主任委员。晋察冀边区包括山西省的东北部、察哈尔省的西南部、热河省的南部及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到抗战胜利时,下辖共计20个专区、197个县,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是华北地区**的抗日根据地。
成立晋察冀边区银行
早在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召开时,各地代表就曾强烈要求建立自己的银行,以稳定边区货币流通秩序。1938年3月20日,经边区政府行政委员会主任兼财经处长宋劭文等人的积极筹备,晋察冀边区银行正式成立,行址设在五台县石咀村普济寺。当时为了保证印钞工作的安全,在普济寺里挖了一个地下室作为金库,时任银行经理的关学文同志,在金库的大门上写下了“国光”两个大字,以示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必定光复的目标。晋察冀边区银行成立之初,银行只有准备金十万余元,其中四万元还是从八路军津贴费中调拨出来的。印制设备同样比较落后,没有印钞机,只能使用石印技术,印钞纸还是从敌占区冲破层层封锁线运送而来。
由于日伪的封锁和扫荡,晋察冀边区的对敌斗争**残酷。同时,因地处三省之间,边区的货币流通极为紊乱,当时省有省钞,县有县票,据《**回忆录》中说:“抗战之前和抗战之初,晋察冀地区流通的有察哈尔票、河北省票、伪蒙疆票和山西的各种晋票,名目繁多,杂乱无章。”上述所提及的还只是流通区域较大的省钞,很多时期一个县甚至一个镇上的店铺都可以发行“土票”,如唐县西镇当时是贩羊肉与羊皮的集散地,镇上就有两家店铺发行土票,一是大德兴肉铺,一是德元永杂货铺,这些**的流通区域极为有限,出了镇子就无法使用,等同于废纸。面对现实环境,晋察冀边区银行采用了多元货币发行办法,除边区银行与冀中、冀热辽分行公开发行边区币外,山西、河北各县还自主发行“农村合作社流通券”“钱局票”“兑换券”等,多种货币共同流通。
发行边区银行币
晋察冀边区银行自1938年3月开始印制纸币,至1945年日本投降为止,共发行边区银行币三十九种,票币面值有二十枚、一角、二角、五角、一元、二元、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二百元等十余种,以及一千元、五千元面值的兑换券。这里面的“二十枚”券,指1939年边区银行发行的铜元票,当时铜元作为银元的辅币一直是广大农村地区普遍流行的通用货币,晋察冀边区民众有使用铜元交易的习惯,因此边区银行在发行货币之初,考虑到这个现实问题,设计了一款和铜元并行流通的铜元券。该券呈竖式,正面草绿色,主景采自颐和园铜牛。这座铜牛铸造于清代乾隆二十年,其寓意为“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百姓带来祥福,铜元券主景取材于此,亦有造福当地百姓之意。该券背面**印有总经理“关学文”、副经理“胡作宾”的签名,上端和下端还带有一串英文单词“Bank of Shansi Chahar Hopei Local Currency”,意思为晋察冀边区银行货币,其中的三个地名:Shansi(山西)、Chahar(察哈尔)、Hopei(河北)使用了邮政式拼音文字,其余均属英文。该铜元票的面值是二十枚,相当于纸币中的二角券,后来随着边区物价的稳步提高,纸币面额开始增大,这种小面值的铜元券就退出了流通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晋察冀边区银行发行的各类纸币,其图案除了一部分为边区民众从事生产、劳作的图景以外,很大一部分以北京颐和园、天坛、万里长城作为**主景,如1938年一角券,正面为天坛;1939年五元券,正面主图是雄伟的万里长城。这种图案设计在当时取得了耳目一新的效果,不仅培育了边区民众的家国情怀,还增强了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决心。
边区币发行之后,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逐步清理了市场**通的各类地方票和杂钞,对于日伪**发行的蒙疆银行券、联合准备银行币采取坚决抵制的办法。截至1940年底,晋察冀根据地市场**通的货币百分之八十均为边区币。但是,日寇顽敌并不打算就此罢手,为了**边区币的信誉、搞垮边区市场经济,日寇开始使用一种新的恶毒手段,即大量**边区币。首先在日伪控制的地区**边区币,然后运送到边区附近,利用、收买奸商携带**到根据地套购物资,或是通过低价兑换边币的方法将**的纸币骗兑给不识字的百姓。
很快,边区政府就注意到这一现象,经仔细甄别,居然在各县市场上缉查出各类**边区币33种之多,面额均为百元,甚至千元大券,可见**的**程度有多严重。有鉴于此,晋察冀边区银行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边区银行在每个县城设立边区币对照所,除了兑换磨损破烂的纸币外,还专门负责伪币鉴定工作;边区银行专门制作了真**辨别表,详细列举**的特征,并将收缴上来的**悬挂在集市上,供使用者参考;边区相关部门还暗中侦查,追踪**线索,严厉惩办运输**的罪犯,堵塞**来源。通过上述措施,边区有效地遏制住**进一步泛滥的趋势,阻挡了日寇顽敌妄图从经济上入侵根据地的幻想,保障了晋察冀地区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不畏艰难 生产自救
1939年7月,冀省全境和豫北、鲁西地区爆发了特大水灾,这是20世纪前半期华北**的一次自然灾害,冀中是重灾区,《申报》曾以“华北平原一片**,洪波汹涌淹灌天津”为题进行了报道,冀中地区民众的经济生活也因此遭受重创。同时,敌伪**还不断增发大面额货币,企图通过虚值来掠夺边区的各类物资。
冀中人民不畏艰难,在冀中行署的带领下,开始实行生产自救,并在每个县区成立了农村合作社,发行“冀中区农村合作社流通券”,以稳定根据地的社会经济。依据目前所见到的钱币实物,冀中流通券种类繁多,大约有六十多个版别,但仅存在四种面值,即五分、一角、二角和五角,均属于小面额纸币。发行小面额币的目的不仅是适应边区市场经济的需要,还可以有效抵制敌伪**印制的大面额虚值币,同时避免物资外流、防止通货**的发生。流通券在实际使用中,与法币、边区币的兑换比价始终维持在1:1,故深受群众欢迎。
冀中流通券还在票面上印有各类抗战标语。如深县五分券背面印有“抗战建国”四字,献县二角券正面有“抗战必胜”字样,安新县二角券更是使用了“将我们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等口号。1935年5月10日,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歌谱在《中华日报》上发表,随后又作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公开上映,该曲一经播放就被视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犹如一声震天炮火,唤起了**人民的爱国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英勇抗战。很快,《义勇军进行曲》就传遍大江南北,其歌词内容也成为抗战时期重要的宣传口号,冀中流通券中出现的抗战标语即来源于此。
冀中各县农村流通券是冀中人民在面临自然灾害形势严峻、敌伪**货币蚕食等多重困难下而发行的红色货币,它在救济灾民、抵制日伪币、稳定金融、支持抗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