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不同的**和文化中,金融系统的运作方式、服务目标各不相同。从金融角度来考察艰苦卓绝、旷日**的抗日战争,一方面是金融支援抗战的过程,另一方面是金融本身所面临的激烈战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金融在党**提出的“保障供给、发展经济”的总方针下发展金融工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开展金融业务。
这一时期红色金融的战时特征更加突出。当时红色金融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动员一切资源支持抗战。同时,金融领域本身也是抗战的重要战场,面临着严酷的货币斗争。根据地货币在与地方土杂钞、日伪币、法币、**等货币的艰苦斗争中发展起来。许多根据地银行建立伊始的工作任务中就有一项是“货币斗争”。另外,抗日战争时期红色金融的战时特征,还体现在金融机构需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转移,金融工作人员同时也是可以直接参加战斗的战士。1943年5月14日,晋冀鲁豫边区的冀南银行行长高捷成在反“扫荡”战斗中英勇牺牲。
聚散自如
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金融是以各个根据地为依托展开的,总体而言,都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的领导体现在战略层面的大政方针上,在具体实践层面,每个根据地都建立了自己的货币体系,发行货币。据不**统计,这一时期各个根据地货币发行总计约有100余种名称,20余种面额,600余种版别。这体现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对货币金融机制的充分使用以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灵活性。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金融机构的合并和撤销都能**顺畅自如地进行。当时的金融系统也是革命军队的重要组成,一切服从党的需要、服从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红色金融是统一的生命体,在明确的原则目标**下,每一个单元都恪尽职守,单元之间则协调统一、相互支持,整个系统的运行**顺畅。

冀中区武强县农村合作社伍角流通券。
金融斗争形式多样
为了达到服务经济、支援抗战、改善民生等目标,各根据地不拘一格、灵活机动,采取了多种方式开展金融活动。在目标、原则坚定明确的同时,手段灵活**。因此,抗日根据地的金融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其一,机构设置上机动灵活、聚散自如。其二,货币发行机构不局限于银行,政府也可以直接发行货币。例如,鲁西地区的鱼台县发行的“鱼台县地方流通券”、海南岛琼崖东北区民主政府发行的“琼崖东北区政府代用券”等;商店也可以直接发行货币,例如,1936年成立的光华商店发行了“延安光华商店代价券”。其三,许多根据地银行采用合署办公的形式,例如,冀南银行、鲁西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北海银行等都是与贸易部门或者财经部门合署办公。此外,大部分根据地的金融机构领导都是兼职,例如,边区银行总经理由边区财政处长兼任,大江银行行长由皖江行政公署财经处长兼任,江淮银行行长由财经部长兼任。其四,金融机构称呼多种多样。除了银行之外,还有银号、合作社、兑换所、商店等。其五,货币名称也是多种多样。例如,代价券、代用券、人民券、流通券、兑换券等,另外,多地根据地还发行大量本票。其六,承担其他功能。本着充分利用资源的精神,抗战时期的红色金融机构业务不仅局限在金融范畴之内,还利用其资金、渠道承担着其他功能。例如,边区银行总行的西安办事处和重庆办事处,还负责采购和运输等工作。淮北地方银号还负责收购粮食和布匹、经营日常品的供销。

晋察冀边区银行贰拾枚铜元券。
互助合作
合作金融代表着**传统金融体制的核心特质,是**范围内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互助合作、调剂余缺,大大增加了整体的资源使用效率。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金融充分发挥了这一特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截至1944年年底,陕甘宁全边区共有30多个信用合作社,吸收存款总额达5亿余元。信用社的存款更加灵活,甚至收取银锭、银手镯作为存款。
此外,边区还存在一种特殊的信用社——粮食信用社,群众以粮食入股,低息或无息贷放给贫苦农民,扶助贫苦的同时也达到了扶助农业的目的。淮南根据地还设有耕牛信用社,实行“专养公用”,所生产的牛犊由公私之间按比例分配。另外还有运输合作社、销售合作社、纺织合作社等。这些合作的方式,使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

晋察冀边区银行伍圆券。
平稳物价
货币与商品之间是对应关系,货币的信用需要靠商品整体来保证,其表现形式就是物价稳定。抗战时期各根据地金融发展都遵循“保障供给、稳定物价”的原则,通过稳定的物价处理好商品与货币的关系,既为货币寻找到广泛而可靠的价值保证,又使货币能够更加**地便利于商品流通。
浙东银行是在浙东根据地建立的银行,根据《浙东行政区抗币条例》规定,始终维持1元浙东币接近食米1市斤的价值。浙东币的发行政府除了要交给银行金银作为发行准备以外,还要拨付相当数量的公粮交给银行来保管。银行则掌握市场物价状况,采取措施维持平衡。他们所采取的平衡措施显然是**历史上的“平准”操作——政府掌握货币和资源,与市场趋势反向操作,以稳定物价。许多根据地银行发放过的平粜**,具有**传统金融的色彩。
为民谋福
抗战时期的红色金融充分展示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一是打击**。抗日根据地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是在贯彻党的土地方针、实行减租减息、打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红色金融信贷业务的发展,不仅**了**这一盘剥劳苦大众的毒瘤,也为社会经济的运转带来了健康的金融资本。
二是**进入到实体经济中就是为大众投资。根据地的**主要是支持农业、渔业、盐业、牧业、副业、纺织、农具制造、工商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直接造福社会大众、改善百姓生活。就农业**而言,具体包括耕牛**、农具**、植棉**、青苗**、牛草**、平粜**、水利**等,根据需要**既可以发放货币,又可以发放实物,使这些生产要素充分发挥效用,并**地结合成为生产力,带来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是救灾**。救灾**往往是免息的或者是低息的。1942年到1944年上半年,冀鲁豫区连续遭受旱灾、虫灾、水灾,灾情严重。鲁西银行根据区党委和行政公署的指示,先后发放了灾民合作社定期无息**、流亡抗属生产定期无息**等十余种,有效缓解了灾情。冀南银行在解决当地灾荒时采取了另一种办法,他们发明了“贷棉收布”“翻地贷粮”“挖井贷粮”等结合“以工代赈”模式的救灾**,加上运输**、秋种**、青苗**等的共同作用,度过了灾荒。
四是**支持公共设施建设。绝大多数根据地银行都曾发放大量的**兴修水利。例如,豫鄂边区政府曾经为了战胜灾荒,开展“千塘百坎”运动以兴修水利,豫鄂边区建设银行拨款300万元资助,兴建水坝106座、塘堰1063口。红色金融对于水利事业的支持是站在整体的角度、长远的角度为全体人民谋福利。
结语
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金融业务活动的开展可谓千姿百态,尤以其机动灵活为显著特征。然而,在不同的外在形式之下,拥有着共同的内在本质,即一致的原则、精神和目标。虽然表面上各自为战,但都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虽然具体操作上机动灵活,但是基本原则不容置疑;虽然以商品为根本,但是**还是以**党人的精神为根本。如此形成的红色金融模式不仅是**的金融模式,支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且是代表高水准的逻辑和道德的金融。
(作者禹钟华系东北财经大学大连红色金融史研究所所长、****金融学会理事;张玥心系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