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个人消费**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同时公布,两项政策明确将对个人消费**、服务业经营主体**实行1个百分点的年贴息比例。值得关注的是,这是**财政**对个人消费**进行贴息。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个人消费**贴息政策发布以来,各家银行都在紧锣密鼓细化贴息方案,确保政策快速落地。对于消费者关心的贴息范围、办理流程等问题,也有部分银行率先披露了业务细则,并作出了详细解答。
有银行率先公布贴息实施细则
值得关注的是,8月13日,农业银行率先发文,对个人消费**贴息政策客户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对于贴息标准,农业银行表示,本次个人消费**贴息利率为年化1%,且**不超过**合同利率的50%。同时,在政策执行期内,每名借款人在一家**经办机构可享受的**个人消费**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其中在一家**经办机构可享受单笔5万元以下的个人消费**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
“年贴息1个百分点属于温和适中的政策力度,既体现了财政政策的积极性,又保持了政策的可持续性。”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专家、主任曾刚认为,3000元的个人贴息上限对应30万元消费金额,能够覆盖大部分家庭的重要消费需求,设计兼具针对性和普惠性。
对于申请**的流程,农业银行介绍称,客户需要签署补充协议,并授权银行查询**发放账户,识别客户相关消费交易信息,汇总满足贴息条件的消费金额。
同时,也有银行表示正在结合相关实施方案和自身情况,制定相关业务流程。
“工商银行正在优化贴息办理的流程、交易信息的授权和定期自动贴息,梳理消费**产品、额度、期限、计息等核心要素,细化相关执行方案。”工商银行个贷部工作人员说。
有效**居民消费成本
对于消费者而言,此次**贴息政策的直接利好体现在借贷成本的有效下降。
“我们早就计划把家里的电器换一换。”家住北京的李先生表示,在个人消费**贴息政策出台后,他把电器置换以及旅行等大额消费的计划也提上了日程。
实际上,多位消费者在贴息政策出台后均表示,此次个人消费**财政贴息政策将给老百姓的消费带来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与以往贴息政策**支持投资端、供给端不同,此次出台的个人消费**财政贴息政策从需求端发力,直接惠及消费者个人,**个人消费**成本。
根据实施方案,此次个人消费**贴息采用“先拨后贷”模式,由财政部门预拨贴息资金,**经办机构在向借款人收取利息时直接扣减贴息金额。**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且**不超过**合同利率的50%,大体相当于目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利率水平的三分之一。
“此次个人消费**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贴息政策直接补贴居民及消费相关领域经营主体,有助于发挥杠杆作用,对零售信贷形成量价支撑。”在光大证券金融业**分析师王一峰看来,本次1%的贴息利率能明显**居民端融资成本,提振消费贷需求。
“年贴息1个百分点,优质客户实际借贷利率可低至2%左右,显著减轻消费者的借贷压力。”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副总监李倩表示。
记者向多家银行咨询后了解到,目前,北京地区多数**性银行的消费贷利率**为3%左右。
严禁套取贴息资金
值得关注的是,《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本次**贴息范围为居民个人使用**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对于个人消费**未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不予贴息。
“**经办机构向借款人收取利息的同时,对借款人相关账户交易信息进行审核,识别其中属于消费的部分,对于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消费,**经办机构还需识别消费所属领域。”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注意到,农业银行也在政策解答中对套取贴息资金的后果进行了明确。
在王一峰看来,个人消费**贴息政策落地后,仍有三方面风险值得警惕,“一是存量按揭利率目前稳定在3.1%左右,贴息后的消费贷和经营贷利率均低至3%以内,需防范低息**置换高利率按揭**,导致按揭早偿率上升;二是个人消费贷和经营贷借贷成本显著**,叠加近期股市赚钱效应,需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三是经补贴后的低利率虽未与居民负债端成本形成倒挂,但与外币资产收益率存在价差,需警惕跨币种套利行为。”
招联**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也提示广大金融消费者:“对居民而言,申请个人消费**要到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办理,只有这样才能享受到贴息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