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信托行业标品信托业务持续增长。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根据用益信托统计,今年7月,标品信托发行1491款,环比增加141款,涨幅为10.44%。
2023年《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以下简称“三分类新规”)印发,这被看作是标品信托发展的重要节点。在非标信托面临转型压力的背景下,信托公司在标品业务方面开展了哪些探索,还面临哪些阻碍?
在业内人士看来,标品信托投资债券、股票等标准化资产,有利于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在促进资本市场稳健发展的同时,也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在已披露2024年年报的57家信托公司中,仅12家信托公司未直接提及标品信托,主动提及率高达79%,可见标品信托在行业内的战略地位。
具体来看,近日,中诚信托发布了关于标品信托的数据,截至2025年6月30日,该公司标品信托规模为8665.80亿元,比年初增长61.79%;从中粮信托半年报可见,其标品资管业务规模已达1260亿元,较年初增长19%;建元信托的标品转型步伐加快,完善了涵盖现金管理类、固定收益类、混合类、权益类的多元产品线。
从年内信托公司召开的工作会议中也可以看出对标品信托的重视。比如,金谷信托在2025年上半年**和经营工作会议中表示,要进一步提升财富营销水平与管理能力,完善标品产品体系,推动服务信托业务纵深发展;昆仑信托年内召开了标品条线工作会议,围绕标品工作剖析问题并交流汇报下一阶段标品业务展业思路。
在过去几年中,非标信托业务规模在信托资产总规模中的占比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一些信托公司业务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目前的资产管理业务更强调主动管理,资产配置逐渐倾向于组合投资策略。”用益信托研究员帅国让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三分类新规”明确了信托业务边界,指出信托公司“不得以管理契约型私募基金形式开展资产管理信托业务,不得以信托业务形式开展为融资方服务的私募投行业务,不得以**形式开展通道业务和资金池业务”。
本报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与法律研究**研究员邢成认为,“三分类新规”延续资管新规精神,从源头上堵住“非标”老路,倒逼信托公司发展真正的、符合监管导向的资产管理业务。
当前,一些信托公司仍面临严峻的转型挑战,行业分化也在加速。从半年的业绩数据可见,转型较早的信托公司在行业中已有先发优势。
邢成表示:“未来行业仍将面临分化,头部公司与专业特色公司胜出,资本实力雄厚、主动管理能力强、转型步伐快的头部信托公司更能适应新规,抢占新赛道。部分中小型公司则可能因转型困难而被淘汰或兼并重组。”
业内人士认为,标品信托的发展前景取决于信托公司能否真正提升专业能力,在严监管背景下找到新的、可持续的盈利增长点。
“信托行业要从‘类信贷中介’向‘真正资产管理机构’转变。”帅国让认为,转型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头部机构依靠投研、科技和生态优势巩固地位,中小型机构则需通过差异化定位和跨界合作寻找生存空间。未来,成功实现转型的信托公司将在资产管理市场中占据优势,成为连接实体经济与居民财富的核心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