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阳光刚漫过太行山,在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铺上村的谷子地里,村民王高峰正弯下腰,拨开沉甸甸的谷穗察看长势。他随手掐下一株,指尖轻轻一捻,几粒饱满的小米便滚落掌心。
80年前的太行山上,小米是八路军的主要军粮,“小米加**”撑起了民族危难中的希望。如今,在同一片土地上,王高峰摊开手掌,掌心的小米泛着油润的光泽,那是丰收的期待。
长治,古称上党,因其“居太行之巅,地形**,与天为党”而得名。长治有“**神话之乡”之称,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滋养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精神世界。而在那段全民奋起抵御外敌的抗战岁月里,这里更是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从武乡县八路军总部旧址到黎城县冀南银行纪念馆,从黄崖洞兵工厂遗址到沁源围困战纪念馆,长治可以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抗战博物馆”,向人们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据不**统计,抗日战争期间,长治市12万人参加了八路军,46万民众随军参战,17万人为国捐躯。
岁月悠悠,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长治这片老区的奋斗征程从未停歇。如今,在金融力量的支持下,长治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在这片曾经饱经战火洗礼的土地上,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拔地而起,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古老的乡村借着金融的春风,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与红色旅游业,村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
破局:政策为钥 打开转型之门
长治,曾因地下绵延千里的煤层与丰富的铁矿,挺起共和国工业的脊梁。但是,随着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困局悄然而至。
多年前,这里的焦化厂高耸的烟囱吞吐着灰烟,煤化工产业还停留在“挖煤卖煤、烧煤炼焦”的老路上,在绿色发展的浪潮中显得步履蹒跚;山间的农田里,传统耕作方式仍占主流,规模化种植、农产品深加工无人从事,丰收的果实难以转化为富民的收益;沟沟壑壑间的村庄里,年轻人背着行囊涌向城市,只剩下老人守着空荡荡的院落,山里没了烟火气。
山西山予钙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山予钙业”)的负责人谈起这些,眉头紧锁:“传统的粗加工方式需要改变,我们想把资源护好、用活,为经济建设添把力,可转型不是嘴上说说那么容易。”话语里的无奈,道出了无数老区企业曾经的困境。
“作为太行山革命老区,长治的金融支持确实面临不少坎儿。煤化工企业想搞绿色技改,融资渠道窄;农业想走规模化、品牌化路子,可金融服务跟不上,转型就是纸上谈兵。”**人民银行长治市分行相关负责人点出了核心症结——缺资金、缺渠道、缺精准服务。
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发展?山沟里怎样重燃兴旺烟火?就像当年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寻找突围路径,今天的长治,也在寻找一把破解困局的钥匙。
“我们是老区金融人,肩上扛着的是振兴发展的担子,心里装的是老区人民对好日子的期盼。太行精神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我们破解难题的底气。”**人民银行长治市分行有关负责人坚定地说。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在成为**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背景下,**人民银行长治市分行接连出台《关于开展长治市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方案》《长治市建设气候投融资金融创新实验室实施方案》《**银行机构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五大专项行动**工作安排》等具体措施文件。这些政策直指痛点——为煤化工企业的绿色技改拓宽融资渠道、为农业规模化种植配套金融服务、为乡村特色产业注入活水。
截至2025年6月末,**各项**余额3244.61亿元,同比增长10.24%;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普惠小微**、制造业中长期**、创业担保**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9.2%、24.3%、14.2%。
兴业:金融为脉 滋养乡土焕新
“每年谷子还没割,就被预订了,价格高出了市场价。”王高峰的话里,带着安稳。这安稳,来自山西太行沃土农业产品有限公司。该公司运用“公司 基地 农户 品牌”模式,将种植、加工、电商、文旅三产实现融合,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为更好保障村民种植收益稳定,我们推出了‘谷子银行’制度。具体来说就是按照‘落价保底、涨价顺价’的原则,村民将谷子存进‘谷子银行’,可以按照存粮时市价现结,也可以等待市价上涨后按照上涨的价格结算。”山西太行沃土农业产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波宏介绍说。
让这安稳更扎实的,是武乡农商银行的贴心服务。该行针对小米产业链深入调研,从种子购买、肥料选购,到农机具配置、产品销售等,每个环节都配备客户经理开展专项服务,并创新推出支农支小**、“红星授信卡”等门槛低、额度高、运用性强的金融产品,适配小米产业全产业链。
“在武乡农商银行的支持下,今年和我们签订订单的农户达614户,种植基地达1.5万多亩,预计年销售小米可达180万斤。”韩波宏告诉记者,前期,武乡农商银行向该公司投放了950万元**,解决了收购季期间企业流动资金困难的问题。
在黎城县黎侯镇东洼村的乔老憨纺棉制品有限公司的纺织车间,缝纫机声此起彼伏,“太行巧娘”们正把五彩布条缝成黎侯虎。从“老辈人的玩意儿”到“能挣钱的手艺”,该公司通过“公司 农户”,间接给1000多人铺就了就业路。同时,黎城农商银行的290万元**,解决了企业购置布匹的资金难题,让这门手艺能更稳地传承下去。
从武乡的田野到黎城的工坊,这些藏在太行山里的产业故事,正顺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往外传播。而这些扎根乡土的产业图景,背后是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
近年来,**人民银行长治市分行运用支农支小再**、再贴现,围绕长治特色农业发展需要,设立2亿元“金色贷”支农支小再**专用额度,定向引导信贷资源注入特色产业领域。
在政策引导下,农行长治分行积极对接平顺县政府,推动县财政出资500万元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并合作推出“太行人家旅游贷”专属产品,为40户累计发放1600万元。武乡农商银行联合县农业农村局、文化和旅游局等部门,将金融服务嵌入小米种植、红色文创等产业链条,为小米种植户提供全周期信贷支持。黎城农商银行夯实农业发展根基,紧扣“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目标,以“整村授信 产业链支持”模式,将金融服务嵌入农业生产全链条,实现了全县173个村(社区)授信全覆盖,累计为农户授信超18.64亿元。
提质:创新为翼 驱动技术跃迁
在位于武乡县蟠龙镇的山予钙业厂房里,纳米碳酸钙生产线正将一块块普通石灰石“点石成金”。该公司负责人望着自动化生产线,向记者“炫耀”起来:“以前每吨石灰石卖60元,现在加工成纳米级碳酸钙能卖到2200元,这就是转型的力量,也是当地银行的功劳。”
这一蜕变并非易事。据介绍,纳米碳酸钙项目不仅是山西省新材料发展行动计划项目,也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作为专精特新企业,自项目启动以来,山予钙业组建了专业技术研发团队,积极在纳米碳酸钙生产领域开展科研探索。“人才引进、技术研发、原材料采购、市场推广……这些都是我们转型路上需要考虑到的问题。”该公司总经理李肖秉表示,“同时还受市场等因素影响,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资金回笼受到冲击,转型初期资金周转陷入困境。我们一边努力降本增效,开展‘自救’,一边积极寻求银行的帮助。”武乡农商银行得知该公司的资金需求后,积极对接,为其开辟信贷审批绿色通道,成功授信980万元,助力山予钙业在高质量发展中渡过难关。
在武乡农商银行董事长程文玉看来,这笔980万元授信,不是一笔简单的**,而是一套精准的金融解决方案:“我们采取差异定价,根据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的科技属性、研发投入、专利质量等指标实施利率优惠,**企业融资成本,引导资源流向高成长企业;转变以往‘重抵押’的评价机制,利用大数据优化科技型企业风控模型,评估企业技术创新实力和市场发展潜力,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这种既适合企业,又利好银行的量体裁衣式科技金融服务,正在长治市形成体系。据**人民银行长治市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行已牵头与市科技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长治市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并设立“货币政策工具 科创”支持模式,在**设立1亿元“数转贷”支农支小再**专用额度,专项用于支持各农商银行、村镇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域的信贷投放。
硝烟散尽八十载。当金融活水沿着红色脉络流淌,那些曾见证苦难与抗争的土地,正诉说着老区的焕新发展与澎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