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院常务会议,听取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情况汇报,研究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审议通过《“三北”工程总体规划》,部署开展海洋渔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
从会议主要内容可以看出,促消费仍是当前政策关注的焦点。
今年以来,从2月份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印发《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到3月份****办公厅、**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再到**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以及近日财政部、**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印发《个人消费**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政策“组合拳”不断加力。
一系列政策起到了积极作用。数据显示,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截至6月底,汽车、家电、手机等数码产品、家装、电动自行车五大类消费品以旧换新合计带动销售额超过1.6万亿元,已超过2024年消费品以旧换新销售额。与此同时,服务消费持续向好,以电影消费和“苏超”等为代表的文体旅融合消费、“人工智能 消费”等蓬勃发展。今年上半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3%,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商品零售额0.2个百分点。在政策协同发力下,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消费对推动经济稳中向好发挥了重要作用。
会议对促消费政策的部署,不仅勾勒出我国扩大内需的实践脉络,更指明了政策发力的方向,既要巩固已有政策成效,又要通过机制完善、领域拓展,让内需潜力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一方面,“严厉打击骗补套补行为”是政策可持续的底线和保障。此前,部分领域出现的虚假申报、倒卖补贴等问题,不仅浪费财政资金,更损害政策公信力。唯有通过大数据监管、跨部门核查等手段筑牢“防火墙”,才能确保补贴精准流向企业与消费者,让政策红利不打折扣。
另一方面,“强化财税金融支持、创新消费投资场景”是政策升级的有效抓手。当前,消费需求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单纯的补贴**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应通过“政策 场景”的“组合拳”破局。如将财税支持与智慧家居场景、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建设结合,善用贴息**企业场景搭建成本;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创新消费场景,如家电以旧换新可联动家装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让政策主动创造需求。
当然,对于如何找到合适的消费场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服务消费发展空间相对较大。此外,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新型消费需求日趋强劲。
会议将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纳入扩大内需战略,也正是挖掘新消费潜力的一个方向。体育消费的独特价值,在于其既能满足群众健康需求,又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供给端看,“增加体育产品供给、丰富赛事活动”可聚焦“质”与“量”的双重提升,既要办好马拉松、电竞等热门赛事,同时又可挖掘地方特色,培育乡村徒步、冰雪运动等小众赛事,让体育消费“四季不断档、城乡全覆盖”;此外,也可推动体育用品升级,开发智能运动手表、专业户外装备等高端产品,以填补大众消费空白。从需求端看,“激发体育消费需求”需依托“惠民—场景”双轮驱动:拓展体育场景,让体育消费从“赛事观看”延伸到“日常参与”,真正激活千亿元级市场潜力。
就金融而言,支持体育消费等新消费也可多管齐下,从支付服务、信用体系、权益保护三个维度筑牢消费生态根基:优化消费支付服务,让居民消费更便捷;健全消费领域信用体系,**金融机构风控成本;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解决“不敢消费”的后顾之忧。这种对消费生态的系统性优化,看似“软支撑”,实则释放消费潜力的“硬保障”。同时,也可创新金融产品设计,构建起覆盖信贷、债券、股权的多元化融资体系,推动体育消费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然,提振消费的根本在于居民“能消费、敢消费”,要将促消费与惠民生、补短板相结合,使人民群众通过消费需求的满足,感受到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稳就业、稳预期,强化基本民生财力保障,持续完善教育、卫生健康、社保等**民生领域支持政策等必须同步跟进,让促消费政策既“稳得住当下”,又“谋得好长远”,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内需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