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银河《美国6月劳动数据:官方劳动数据与ADP就业为何背离?》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新增非农就业好于预期,失业率降至4.12%,时薪同比降至3.71%:单位调查(establishmentsurvey)方面,6月新增岗位14.7万个,好于11.0万个的市场预期:4、5月累计上修1.6万个岗位。非农时薪环比增速放缓至0.22%,同比增速为3.71%,继续放缓。家庭调查(householdsurvey)方面,失业率意外降至4.117%前值4.244%),明显低于4.3%的预期;劳动参与率降至62.3%。2025年6月家庭全职就业总数在5月环比减少62.3万人后增加43.7万人,兼职就业总数减少36.7万人
劳动数据的表面状态好于内在结构:意外的政府就业增长是导致非农岗位强于预期的主要原因,而失业率的下滑主要是失业人口下行22.2万所致,对应非暂时性失业和再进入劳动市场人数的**。非农超预期主要由于7.3万个政府相关就业,其中联邦政府**0.7万个(并不是DOGE减员弱化后联邦重新招聘雇员),州和地方政府招聘大幅增加8.0万个,主要是教育(stateandlocalgovernmenteducation)相关岗位进行了大幅招聘,可持续性预计不强。综合来看,非农就业在去除政府影响后并不算强,服务就业的放缓也与服务消费和服务价格的走弱相匹配:这意味着关税对于预期和实际需求的冲击仍在,劳动市场依然处于放缓的道路上。
ADP就业为何与非农数据大幅背离?背离主要源自于非私人部门就业和“企业诞生-倒闭模型”:首先需要注意的是ADP就业仅统计了私人就业部门的就业变动,这意味着6月7.3万的新增州和地方政府下的教育岗位并不会被纳入其统计范围。即使剔除了政府岗位非农就业也仍有7.4万个岗位,与-3.3万个的ADP就业仍有差距。除了本身调研的误差外,我们认为BLS使用的“企业诞生-倒闭模型”(Birth-DeathModel)也存在**的高估,6月上调2.4万个岗位,也有研究显示该模型月度高估岗位可能达到8万个。如果考虑到ADP不包含政府就业以及没有“企业诞生-倒闭模型”高估的情况下,两个就业序列差距其实较为有限
失业率为何突然**?6月总失业人口减少22.2万人至701.5万人,就业人口增加9.3万,导致失业率大幅回落。从构成来看,4.12%的失业率中,非暂时性失业的**带动了失业率走低0.09个百分点,供给侧中再进入劳动市场者带动其走低0.08个百分点,是失业率**的核心因素。需要注意的是:(a)美国的失业率走弱与中框升至24万人左右的失业金初请人数出现了背离,未来失业率仍可能弱化;(b)失业率**并不代表劳动市场回暖,失业率可以保持低位也是因为有部分无法找到就业的人口退出了劳动力,从就业占总人口比例来看,其保持59.7%并有走弱的超势;失业27周以上,无法申领失业金的人口6月也上升19万至164.7万人
注意财政政策对就业市场未来的托举:从财政角度来看,美国失业率的上行可能仍然较为**,一方面“大美丽法案”的大幅赤字扩张对于总需求形成**托举,另一方面该法案也将进一步增加限制非法移民的相关拨款,这可能在未来进一步**劳动供给增加的速度。由于“大美丽法案”也已经以快于预期的速度通过美国国会,其在美国国庆节很可能被特朗普正式签署成为立法。即使考虑关税收入,该法案可能将特朗普任期内的赤字率推向7%,这对于名义增长和未来的劳动需求可能都是提振。立法中也增加对于国土安全方面,也即对ICE等打击非法移民机构的进一步拨款,这也意味着拜登时代大幅增加(每年300万)的非法移民供给可能在未来受到进一步限制,这利于失业率保持相对低位。
9月份**降息的希望仍不低:综合来看,6月劳动数据虽然表面超预期,但结构上仍有弱化的趋势,但失业率的意外**确实**扑灭了7月降息的预期。从供需角度来看,我们仍预期失业率走在稳步上升的道路上,6月数据可能只是一个小波折。如果三季度失业率未能达到4.4%上方而非农就业进一步出现显著下滑或下修,只要通胀回升幅度温和,美联储仍有理由在9月进行降息,年内降息2次
偏强数据下,美股、美元和美债收益率回升,7月降息预期消散:CME数据显示联邦基金利率期货交易者预期2025年在9月、10月出现2次降息,累计50BP,7月有94.8%的概率不降息。资产方面,标普500、纳斯达克和道琼斯指数均明显上涨;10年期美债收益率大幅上行6.3BP至4.342%,2年期升9.92BP至3.880%;美元指数上行至97.1185;伦敦黄金下跌至3326.085美元/盘司。资产方面,我们认为美股短期依靠估值修复反弹后虽然创下新高,但三季度如果硬数据进一步恶化,持续上行的趋势形成可能要等到降息和减税落地。美债收益率短期震荡并存在上行风险,但随着经济弱化和降息,年内仍可以阶段性向4%左右靠近
风险提示
1.移民政策收紧冲击劳动供给的风险
2.关税冲击美国总需求的风险
3.劳动市场不同统计序列和方式存在误差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