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政部等部门日前印发的《个人消费**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自9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方案》是发挥财政资金对提振消费的支持引导作用、**居民消费信贷成本、助力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重要举措。
作为“三驾马车”之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发凸显,但也需清醒地认识到,消费市场的恢复基础尚不稳固,进一步提振消费的需求迫切而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包括《方案》在内的一系列举措陆续落地实施,精准指向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需求。
从此次个人消费**财政贴息政策来看,《方案》直指需求端痛点,通过**居民消费信贷成本,有效激发潜在消费意愿,进而撬动庞大的消费潜力。
政策的设计聚焦于居民消费信贷场景,进一步体现了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协同配合。《方案》指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使用**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不含信用卡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且**经办机构可通过**发放账户等识别借款人相关消费交易信息的部分,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从数据来看,截至6月末,不含个人住房**的**住户消费**余额已达21.2万亿元。如此庞大的**基数意味着贴息政策一旦铺开,将产生显著的“杠杆效应”,有效**居民利息负担,让“真金白银”优惠切实触达消费者。一些原本因资金压力而搁置的消费计划有望得以实施,潜在的消费需求有望转化为实际的消费行为。
政策的积极影响并非仅停留在居民消费层面,更将沿着产业链条向上传导,为相关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以汽车行业为例,假设一笔10万元的家用汽车消费**年利率为4%,在未贴息前,一年的利息支出为4000元;享受1个百分点的贴息后,利息支出减少至3000元。“让利”在**消费者购车门槛的同时,更将直接带动汽车销量的提升。而汽车销量的增长,又会反向推动汽车生产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同时拉动上游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下游汽车经销商及维修保养服务商等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事实上,除汽车行业外,家电、家居、文旅等与居民消费紧密相关的领域,都将在这一政策带动下,迎来需求释放与产业升级的双重机遇。
政策的落地见效,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执行。作为将政策红利传递给消费者的“桥梁”,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与执行效率直接决定了政策效果的**呈现。从国有大行率先表态自9月1日起对符合要求的个人消费**实施贴息,到多家股份制银行陆续发布公告积极落实贴息政策,各金融机构已迅速行动。
但这仅仅是开始,在后续服务中,金融机构还需进一步优化信贷流程,简化申请手续,让居民能够更便捷、更快速地享受到政策优惠,避免因流程烦琐影响消费意愿。同时,在提升服务效率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也需坚守风险管理底线,利用金融科技工具完善风控模型,结合消费者**度信息,精准判断其还款能力,**信贷风险。同时加强对**用途和资金流向的全流程管控,杜绝贴息资金被套取的情况,确保贴息资金用在“刀刃”上。
此外,让更多居民知晓并理解政策,是确保政策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当前,仍有部分居民对消费贷贴息政策存在认知空白,导致即便有消费需求也未能及时享受政策优惠。这就需要金融机构主动开展政策普及工作。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在手机APP上线消费贷贴息专区,另有多家金融机构在官方渠道发布了财政贴息客户关注问题解答,向公众介绍政策细节。未来,金融机构还可进一步拓展宣传渠道,让政策内容深入人心,引导居民根据自身需求合理利用政策优惠,真正实现政策惠民、群众受益。
对于居民而言,在享受政策红利的同时,也需要树立理性消费与合规用贷意识。一方面,申请个人消费**应选择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避免陷入非法放贷陷阱,保障自身权益;另一方面,申请**需基于个人及家庭的实际消费需求,将资金用于合理消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