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9月,一年一度的“金九银十”应届**生“秋招”大战即将打响。
8月4日,**人保集团发布的校园招聘计划显示,人保集团及其8家子公司将为2026届应届**生提供就业岗位超6300个。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保险业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一方面奋力拓市场纳人才,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加快推出稳企业、稳**就业群体的相关产品,凭借保险业风险兜底的独特优势,为写好“稳就业惠民生”答卷贡献力量。
主动吸纳就业 构建多元化岗位体系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保险业对应届**生的招聘需求一直稳定在高位,有效缓解了这一**群体的就业压力。以今年“春招”为例,不少险企释放岗位超千个。其中,**人保旗下人保财险、人保寿险、人保资本等子公司共释放逾4000个工作岗位。**平安旗下寿险、产险、健康险等10余家成员公司,提供了八大类超过2000个岗位。
今年以来,险企积极响应**关于“稳就业惠民生”的号召,积极开展校园招聘专项行动,有效搭建了高校**生了解企业需求的平台。据大地保险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仅在山西,该公司便面向山西财经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山西省**院校举办了两期春季校园招聘面试会,与学生们深度交流并达成初步就业意向。
“保险业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构建起一套多元化的岗位体系,从传统核心业务岗位到新兴技术与管理岗位,覆盖范围广泛,为不同专业背景和技能水平的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记者注意到,上半年“春招”期间,不少险企加大了对科技人才的招聘力度,涉及岗位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算法、产品经理/运营、系统研发等。这些新兴技术岗位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也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人才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
助力小微企业 提供风险保障
“保险业因风险保障功能突出、服务范围广、社会公益属性强,可以与其他金融行业形成互补。”王国军对记者表示,这一点让保险业在稳就业中有着独特优势和作用。
王国军表示,保险业通过为小微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保险产品,帮助其转嫁经营风险,稳定生产经营,从而间接保障了小微企业的就业岗位。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针对小微企业的保险产品相继推出,不断扩面提质,初步解决了小微企业“保不齐”“保不全”的困境。如今年上半年,**人寿财险深圳市分公司针对小散工程推出专项安责险产品,并开发了线上投保流程,让小微建筑企业能够在快速备案的同时迅速购买保险。
此外,保险公司也在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模式,为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保障。据太平财险河北分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小微企业一线开展调研,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面临的风险。截至目前,该公司已为小微企业提供了20多款保险产品,涵盖餐饮、零售、教培、货运等多个行业,保险责任覆盖财产保障、责任保障、意外保障等多个领域。
除了提供风险保障,保险业还通过保单质押**等方式,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缓解其资金周转难题,助力企业持续经营、稳定就业。
拓展新兴领域 保障新就业形态等人群
近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笔外出务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成功签单,为泸水市秤杆乡阿赤依堵村11名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意外伤害风险保障。
对此,王国军认为,通过为就业群体提供丰富的人身和财产保障,保险业显著增强了人们就业的稳定性,为处于生命波折期的劳动者恢复工作能力和收入能力作出了贡献。
记者从云南省保险行业协会获悉,近年来,云南省怒江州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前全州年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15万人以上,其中省外就业近4万人。为这部分人群做好风险保障工作,不仅为他们增添了一道可靠的安全防线,也是金融保险力量精准服务地方重大民生工程的生动实践。
与此同时,保险业针对新就业形态人员创新提供的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也取得了突出进展。试点范围从最初7个省份扩大到10个省份,涉及平台企业也不断增多。记者从**人寿了解到,目前,该公司已经承办了6个试点省份(城市)的职业伤害保障,包括北京、江苏、四川、广东、重庆、上海。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变化,保险业在新兴领域不断拓展业务,如长期护理保险、绿色保险等,这些新兴业务不仅为保险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还催生了新的就业形态和岗位。如由长期护理保险发展催生出的对专业护理人员的需求急剧增加。同时,该行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培训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