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文物的出土,不仅引来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和浓厚兴趣,还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场关于古蜀人火锅饮食文化的热烈讨论——它就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陶制三足炊器,被网友们热情地称作“火锅鼻祖”。
现如今,从经典的麻辣风味到层出不穷的创意口味,从小巷深处的温馨小店到遍布全球的连锁品牌,火锅以其不可抵挡的魅力征服了**乃至全世界的味蕾,成为**美食界一张亮丽的名片。
不只在四川,不只是火锅。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双重背景下,特色产业正成为区域经济破局的关键抓手。这些根植于地方资源禀赋、文化底蕴与产业基础的“土特产”,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升级与生态共建,从分散的“单打独斗”转向协同的“共赢共富”,逐步演变为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
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加速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着眼党和**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23年7月,**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振兴摆在治蜀兴川的突出位置。
今年7月,**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深化乡村富民产业金融服务”,并提出做好乡村“土特产”金融服务、助推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工作要求。
夏末秋初,《金融时报》记者来到四川德阳、遂宁、南充的几个市、县、村,实地深度探访富民产业金融服务质效。一路可见,川蜀大地上,山清、水净、村美、产业兴旺的画卷徐徐展开,希望的田野上,奔涌着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图为四川蓬溪天福现代产业园内的食用菌孵化交易**,形似一只巨大的“蘑菇伞”。 记者 余嘉欣 摄
火锅的多种“打开方式”
提起广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神秘的三星堆。事实上,这座位于四川的县级市不仅是**西南地区**的火锅产业聚集地,还坐拥**最完整的火锅产业链。
在这里,火锅拥有多种“打开方式”:开在屠宰场的鲜毛肚火锅、川西林盘景致中的园林火锅、穿上汉服体验的新派火锅……2024年,当地火锅产业总产值已达167.4亿元。
广汉究竟有何“**”,将火锅“煮”出了百亿元产值?
“别看这一块小小的牛油,它就是火锅的灵魂。”据广汉市迈德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礼学介绍,“森态牛油”是该公司旗下集牛油研发、生产、销售和提供火锅牛油应用难题解决方案的品牌。
记者走进森态牛油的智慧工厂,一股浓郁的牛油香味扑鼻而来。在智慧生产车间内,一条全自动化生产线正在**运转,从牛生脂的前期处理、熔炼,到**的包装,已**实现自动化。
据了解,在四川大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智改数转”之风也吹进了火锅界。杨礼学敏锐地看到,数字化将为火锅这个传统行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为了让牛油味道更加标准、加工效率更高,杨礼学专程请来德国西门子公司为自己的工厂量身定做中控系统,极大提高了车间智能化生产水平。
“以前靠体力,现在靠‘智慧’。”杨礼学告诉记者,2019年,森态牛油完成品牌升级,打造了行业首条智能制造生产线,**专利研发低温真空熔炼萃取系统,与高校联合共建研发**,促进技术迭代升级,由自动化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
2022年,森态牛油成功攻克了行业难题,研发出差异化的牛油产品,成为酶解牛油的开创者。与传统炼制牛油相比,酶解牛油具有两倍酯香,生物酶解牛油也成为行业发展新趋势。
“火锅灵魂”的创新研发离不开资金支持。
近年来,**人民银行德阳市分行以政策宣讲、窗口指导等方式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支持当地民营经济、乡村振兴等**领域和薄弱环节中,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特别是加大对广汉火锅产业链等**、特色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2024年,森态牛油再次进行技术革新,邮储银行广汉市支行在得知企业资金需求后,积极上门对接,为客户授信500万元。2025年,该行再次为森态牛油扩大授信,目前授信金额3500万元,为企业发展助力护航。
“在**人民银行的指导和支持下,我行对特色产业的金融服务更加精准。广汉是西南地区的火锅产业聚集地,**人民银行德阳市分行推广‘金融链长’制,引导辖区金融机构满足火锅产业链金融需求,指导我行创新开发特色火锅产业链**,投放2832笔、金额共7亿元。”邮储银行广汉市支行行长杨泽军在受访时表示。
如今,广汉的火锅植物油脂、动物油脂、香辛料、火锅底料、蘸料等产品占**市场30%以上的份额,在中高端火锅连锁品牌店的覆盖率超过了85%。火锅底料等名优产品销售网络已经遍布**30多个省(区市),并远销20多个**和地区。
“蘑菇伞”迈向百亿元产业
“我们这里是****的虫草花生产基地,日产虫草花5万盆。”走进位于四川蓬溪县的琪英菌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琪英菌业”)生产车间,长满虫草花的培养盆层层叠叠、铺满钢架,一直延伸到车间尽头。琪英菌业财务经理丁洋搬出一盆已长成的虫草花向记者介绍。
这盆虫草花,将在生产基地另一端的包装车间内,“排队”走入分拣机器,通过密封、打包、加冰、装箱等系列程序后,乘上高速列车,从这里发往**各地,**来到消费者的餐桌。
遂宁蓬溪县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县”,这里日产杏鲍菇、虫草花、鹿茸菇等22个品种的食用菌400余吨,被称为“**菌都”。
如今,**每3份黄色金针菇、每6份杏鲍菇,就有1份来自四川遂宁。仅琪英菌业,就已建成****的虫草花工厂化生产基地和****的单体杏鲍菇生产基地,年生产总值达10亿元。不仅如此,蓬溪县还有****的黄色金针菇工厂化生产基地,日产量高达60吨。
特色产业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引擎”。
蓬溪县抓住食用菌特色产业强链补链,立足资源禀赋,深挖优势、做强品牌,以食用菌产业带动当地农业产业链发展。眼下,蓬溪天福现代产业园已形成了以特色菌菜为主,精品水果、优质粮油、旅游观光为辅的“1 3”产业格局,发展食用菌及链条企业、种植大户22家,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建成兼具规模与效益的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持续浇灌。
为助推蓬溪食用菌产业高质**发展,**人民银行遂宁市分行选定金融服务“主办行”和“金融链长”单位,协同当地发改、经信、农业农村等部门组建食用菌“金融链长”产融专班,推动金融服务**下沉,按照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全品牌化运营的工作思路,倾力支持打造县域特色化品牌。
当地食用菌“金融链长单位”蓬溪农商银行制定专项服务方案,创新服务模式,为食用菌产业各环节主体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目前已为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整体授信5亿元。据**人民银行工作人员介绍,截至2025年6月末,遂宁**金融机构已向辖内食用菌企业授信9.21亿元,**支持了产业发展。
在金融支持下,食用菌成了富民产业。
如今,食用菌现代产业园内的生产车间,已成为“遂宁市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每个月到手3000元到4000元,虽然比在外地打工赚得少一些,但可以照顾老人孩子,能在家门口就业很不错。”琪英菌业生产车间内,一位女职工告诉记者。
2025年,蓬溪县将“打造食用菌百亿元产业集群”写入当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推动本地龙头企业提能扩产、加快上市。近日,遂宁市印发《遂宁市推进食用菌产业全域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了力争到2030年食用菌综合产值达100亿元的新目标。
政策与金融发挥合力,小小“蘑菇伞”正向百亿元产业加速进化,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富民兴民的“生力菌”。
从“良米”到“良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
广汉新米、溪中香米、雒城香米、长粒香……四川锦花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主要米产品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在锦花米业的加工车间,经过去杂、垄谷、开糙、碾白、抛光、色选、筛选等先进工艺,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米粒好似“重获新生”。
“我们的工艺既保持了大米的营养,又增加了大米的色泽。”锦花米业总经理钟昌波告诉记者。
据介绍,锦花米业引进了业内**的现代化大米生产流水线,以及NX-100食品重金属检测仪、岛津原子吸收分光重金属检测仪等专业检测设备。同时,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公司建立了完善的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年产大米4万吨、年加工稻谷7万吨的产能。
“我是一名退伍军人,创业初期只有一个简陋的加工厂,设备陈旧,资金短缺,发展之路充满艰辛。”回忆起创业历程,钟昌波仍感慨万千。“可以说,德阳农商行陪伴着锦花米业从诞生一直走到今天。”
从3000元到300万元,再到1000万元,从最初的“托举创业梦想”到“助力规模扩张”再到“推进转型升级”,德阳农商行的资金支持始终“在线”。
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钟昌波顺利引进了自动化粮食加工生产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产品种类也更加丰富。目前,公司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互联网电商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大力推行“互联网 ”销售模式,产品深受广大客户和消费者的喜爱。
更值得一提的是,锦花米业还是广汉市政府指定的成品粮储备点,承担着特殊时期的社会物资储备供应任务。企业还与广汉市农业产业园区的多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达成紧密合作,通过入股分红等新型合作模式,为当地村民拓宽了增收渠道。
走出锦花米业不远处,便是大片大片的粮田。
广汉位于“天府粮仓”成都平原腹心地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属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田间地头机器轰鸣,土地翻耕,各类农机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
在广汉市惠民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农机数量增多的同时,农机种类也在不断丰富,覆盖耕、种、管、防、收、烘全产业链,农机细分领域也更细,如半喂入式收割机适用于没有倒伏的稻田,全喂入式收割机适用于倒伏稻田,稻秆稻穗一起“吃”。
毫无疑问,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是四川加快打造全程**高质**的“天府良机”,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更是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积极行动。
图为工人正在加工阆中丝毯。 记者 余嘉欣 摄
经纬丝线织就富民产业
“要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总书记指出。
富民是县域产业发展的底色。四川省是农业大省,为了让农民受益,在提升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当地一直致力于处理好小农户与大产业的关系,建立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嵌入式”对接体系,推广“链主和链属企业 合作社 农户”等模式,稳定联农带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
将小农户捆绑在产业链、就业链、利益链上,产业发展带动农民收入稳步提升。2024年,四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6%,高于城镇居民1.9个百分点。
南充市蚕桑产业链的发展壮大,正是得益于让农民受益的联农带农机制。
“你知道这张地毯制作周期是多久吗?”在阆中丝毯博物馆内,**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卢兴琼让记者看向墙上一面精美**的丝毯。
答案是10年。“一丈毯,千两丝。”这方华美的丝毯上,凝结了制作者的时间与心血。经纬丝线的打结缠绕**由手工完成,一平方米就要打100万个结。工人翻飞的双手间,道道彩色丝线缠绕出繁密精致的图案,“东方软浮雕”的技艺令人赞叹。
丝毯织造是蚕桑产业链的延伸。四川南充是传统蚕桑产业大市,素有“**绸都”美誉。近年来,南充市构建起“龙头企业 基地 专合社 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并创新建立“流转土地收租金、入园务工挣薪金、股权量化分股金、订单收购保底金、优质高产赚奖金”的联农带农“五金增收”模式,推动蚕桑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带动县域发展、农民增收。
为了牵起金融与产业协同发展红线,**人民银行南充市分行积极推广涉农产业“金融链长”制,选定南充农商行为蚕桑产业的“金融链长”,指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南充市农业**产业链的金融供给。
“成为‘金融链长’后,我们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制定金融服务方案,倾斜行内信贷资源,优先满足相关产业信贷投放。”南充农商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2025年6月,该行蚕桑产业链**余额1.33亿元,带动了392户农户就业。
如今,在南充仪陇县蚕桑现代农业园,通过“企业 专合社 农户 基地”联动机制和“一园生五金”多元增收机制,实现户均增收1.21万元以上,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因蚕兴业,因桑致富。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效果正在加速显现。2024年,南充市4万户栽桑养蚕农户户均增收3.75万元,**超200个蚕桑业主、家庭农场年收入突破50万元。
眼下,在四川更多县域,政策与金融合力支持,串联起从企业到农户的利益链,让“土特产”成了兴民富民的“金饭碗”。
在蓬溪,2024年,全县食用菌实现产量14.66万吨,综合产值39.2亿元,解决了3000余人的固定就业,提供了超万个灵活就业岗位。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当地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500元,高于全县平均数的30%以上。
在广汉,通过“公司 基地 农民合作社 家庭农场 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锦花米业与广汉市农业产业园区的多家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构建成紧密的产业链条,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近年来,我们共带动了1.4万余亩的稻谷种植,惠及1万余户农户,助农增收总额超过3000万元。”钟昌波说。
在产业与农户的紧密联结中,四川实现了兴业、强县、富民三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