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与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是各国宏观调控关注的重要变量。近日,**人民银行发布的《2025年**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专栏“实体经济供求关系及物价变动”中对实体经济供求关系及物价变动进行了详细阐述,明确下阶段思路。专栏分析认为,促进物价合理回升,需要推动经济供需平衡,关键在于扩大有效需求。
多重因素导致物价低位运行
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供强需弱的矛盾持续存在,主要价格指标低位运行,物价受关注度进一步上升。
具体来看,当前,我国物价的低位运行受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专栏分析认为,从需求端看,有效需求持续恢复,但仍面临一些约束。我国宏观调控思路更加注重提振内需,围绕促消费出台了不少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去年四季度以来,消费投资增速加快,**有效需求稳步回升。
拉长周期看,当前总需求依然偏弱。对此,专栏分析认为,一是全球增长动能放缓。近年来,地缘冲突频发,全球化遭遇逆风,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外需增长压力持续存在。二是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随着我国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新动能不断涌现,传统增长动能逐步收缩,新动能增长填补传统动能调整的需求缺口也还需要一个过程。三是居民消费有待进一步提振。居民消费受意愿、能力等因素综合影响,恢复还有个过程。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总体回升。
从供给端看,部分行业领域存在过度竞争。专栏分析认为,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依靠投资驱动,这在短缺经济环境下发挥了积极作用,投资和项目在当期是需求,能带动**消费,但投资**会转化为产能和供给,在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程度上加剧了供需矛盾。
专栏指出,传统发展模式下规模情结较为明显,部分企业面对稀缺的市场资源,主要依赖于拼规模、抢份额,技术创新、品牌建设、服务质量、市场细分等多元化市场竞争策略还有待拓展运用。“部分行业‘内卷式’竞争,行业自律‘管低价倾销’作用难以发挥,局部的地方保护影响**统一大市场建设有效推进,低效、无效企业无法及时有效出清。”业内专家表示。
从防“哄抬物价”转向防“低价倾销”
货币与物价之间的关系也受多重因素影响。专栏中指出,除了短期供求关系外,长期全球化进程、人口变化、经济结构、体制机制等因素也会影响物价水平,物价与货币之间的关系很难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简单地线性外推。
从实际情况看,货币对物价发挥作用取决于供需对比情况。如果需求相对于产出上升,货币扩张对物价会显现上拉影响。增加货币供给,在侧重增加投资、保障供给的发展模式下,反而会带来产能和供给持续扩张,加大供过于求的失衡程度,实际上物价也难以回升。提振物价的关键在于扩大有效需求,畅通供需循环,打通实体经济堵点。
有市场机构分析指出,不同行业的物价变化也呈现出不同特点。例如,近年来,一些与传统落后产能相关度较高的行业,产品价格跌幅较大,以建材为主要代表的黑色金属加工以及化工等行业,过去一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跌幅普遍超过5%。不同行业价格的差异也会反映为行业之间利率的差异,并通过市场化机制优化产能。
对此,有专业人士分析认为,价格首先取决于商品供需关系,货币是次要因素。当前,货币增长持续快于经济增速,但物价仍处低位。增加货币供给,供需关系没有改善,不能有效提高需求,如果是推动供给扩张,供过于求格局下物价低迷状况很难改变。
**民生银行**经济学家温彬表示,面对长期和短期、内部和外部、周期性和结构性等诸多因素交织的宏观经济环境,要进一步深化结构性改革,通过财政、货币、产业、就业、社保等各项政策协同以及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合,增强政策合力,促进经济供需平衡、物价合理回升。
专业人士分析认为,价格调控思路上也要从以前的防“哄抬物价”转向防“低价倾销”。如果企业一味扩张产量,甚至是低价竞争,对物价压制作用会持续存在,长期来看,也不利于市场秩序维护和企业稳健经营。
对于下一阶段的调控思路,专业人士分析认为,政府价格管理要从鼓励企业“以价换量”转向引导企业“以质取胜”,企业则要找准经营方向,探索技术创新、品牌建设、服务质量、市场细分等多元化竞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