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宣布加征所谓“对等关税”以来,贸易冲突不断激化升级,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对于我国经济而言,稳增长将更加依赖内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需求”列为各项**任务之首,“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排在全方位扩大内需各项任务的**位。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对提振消费进行**部署。
**银河证券**经济学家章俊认为,除了对美国加征关税这类反制措施,内需政策加码也是应对美国关税政策的主要对冲手段。**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表示,在贸易战导致外部需求不确定的背景下,大力提振消费是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
“扩大消费既是短期稳经济的关键任务,更是推动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院发展研究**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二级研究员王微表示,当前我国消费市场呈现增速企稳、结构优化的特征,服务消费、数字消费与绿色消费成为新增长极。服务消费占比持续提升,数字消费占社零比重企稳,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消费渗透率创新高。
然而,消费潜力释放仍面临多重挑战,如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消费信心不足、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等。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为55.6%,比当年全球平均水平低17.4个百分点。张明表示,我国私人消费占GDP比重长期低于主要发达经济体及发展中经济体水平,这说明我国提升消费的空间还很大。
推动消费升级空间巨大
****公布,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4.6%。这一增速较去年全年回升1.1个百分点,且逐月回升,反映了各项提振消费的政策取得了积极效果。
京东集团**研究总监朱太辉认为,“以旧换新”政策整体上带动消费增速明显反弹,在结构上,“以旧换新”政策实施改善了一线城市消费低迷的状况,也对非政策支持类品类消费产生了溢出效应。但目前的消费增速距离疫情前8.5%左右的平均水平还有**差距,2024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4.5%,距离前十年55%左右的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我国消费率指标不仅低于发达**,也低于同为东亚文化下的日本和韩国,甚至在某些阶段低于比我国人均GDP水平低很多的菲律宾、泰国、印度等**,且纵向来看我国消费率在过去的20年中没有明显变动,说明我国消费能力和潜力没有得到长足的释放,我国促消费、推动消费升级潜力巨大。”章俊表示。
此外,从政策层面来看,近年顶层设计定位上消费的战略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今年3月《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发布,在需求端通过增收和减负改善居民收入预期、增强消费信心,在供给端从服务消费、大宗消费、品牌**、新型消费等方面提出了多项措施。章俊表示,由于政策的高层级特征,未来对于消费的鼓励政策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政策效果会逐渐显现,扎实推进向消费驱动型增长转型。
对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王微认为可从三方面破题,一是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二是优化消费环境,加快服务业市场化改革,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三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中高端商品和服务供给,培育新消费增长点。同时,需统筹短期政策与长期制度设计,通过激发内需潜力,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提振消费需要标本兼治
在经济转型升级和贸易冲突加剧的背景下,内需潜力释放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在短期和中长期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朱太辉建议,提振消费需要标本兼治,形成政策合力。通过政策督查等方式,加快推动“扩大内需战略”落地见效;通过户籍制度改革、灵活就业社保改革、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等,释放农村地区和农民工消费潜力;继续实施“以旧换新”政策,各地因地制宜发放服务消费券,保持政策连续性。
从中长期看,提振消费,功夫更在消费之外。****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广开**产业研究院**经济学家连平从居民收入角度指出了提振消费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他认为推动消费增长需要在促进可支配收入方面多措并举。包括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等的支持,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振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加新市民转移性收入,释放消费潜力。
张明也表示,中长期需优化收入分配等方式切实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除了居民收入层面,在信心与预期层面,微观上应加大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供给,**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宏观上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速改革开放进程,加大化解金融风险力度,以**提振微观主体对未来的信心和预期。
北京秀水街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裁董青结合秀水街的实际情况表示,秀水街作为文旅**,受益于入境政策优化,2024年接待境外游客同比增长251%,但**游客消费潜力未充分释放。调研发现,**游客多集中在长城、故宫等景点周边,消费场景受限。她建议文旅部门对购物点分级管理,开放符合条件的购物点,释放**消费潜能。此外,她建议增设离境退税点、放宽免税店设置,提升**化消费活力。**,她强调“国货之光”产品是扩大内需的突破口。**产业带具备全球竞争力,但自主品牌知名度低,需政府、行业协会、销售终端等合力支持,孵化国货品牌,满足理性消费需求,推动**制造走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