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产人形机器人不断出新。据《金融时报》记者统计,仅3月份以来就有多家公司推出新型人形机器人。
3月11日,智元发布新品灵犀X2。
3月13日,松延动力发布N2及其升级版机器人演示视频,其中,N2机器人为全球**能够在室内外多场景实现连续空翻的机器人,其灵巧的动作、**的反应能力充分反映了国产人形机器人的实力。
3月18日,广东机器人“七剑客”之一的越疆科技推出了全球首款同时具备灵巧操作和直膝行走的全尺寸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品DobotAtom。同日,美的集团研发的人形机器人曝光,这款机器人不仅能跳舞、“比心”,还能听懂语音指令并按照指令完成相应操作。
3月19日,宇树科技更新视频,视频中宇树G1机器人在完成侧空翻动作后保持平衡。这是继H1机器人原地空翻之后的又一尝试。
华夏基金表示,国产人形机器人的快速迭代,充分证明了人形机器人所蕴含的巨大生产力潜能。近期机器人火速发展,是政策不断加码、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应用场景不断扩容的必然结果。
多因素叠加支持行业快速发展
国产人形机器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和资本的支持。今年以来,**及地方同步发力呵护机器人产业发展,相较于2024年,当前人形机器人赛道已经不仅是市场关注的热点,更是**战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明确指出机器人产业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人形机器人标准化**》于3月6日发布,为未来的行业标准与规范奠定基础,进一步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
博时中证机器人指数发起式基金经理唐屹兵表示,在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方向中,人形机器人、军工、新材料等领域被看好,特别是人形机器人有望进入万亿元级赛道。“这些领域不仅需求快速增长,而且**企业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唐屹兵说。
在政策的积极引导下,资本加速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以宇树科技为例,从2020年千万种子基金支持,到2022年深创投数亿元资金加持,再到2024年美团、金石投资10亿元规模的持续加码,资本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为后续的技术迭代创造了有利条件。华夏基金表示,在政策支持与资金持续加码的背景下,涌现出诸多像宇树科技一样的机器人公司,在具身智能领域各显神通,不断推进产品性能迭代。
与此同时,技术融合创新加速产品迭代。国产人形机器人的强大表现离不开硬件及软件层面的强力支持。良好的硬件技术既能够让人形机器人融合多种感知,又可以赋能机器人的行动能力,使机器人的运动更加灵活精准。
以越疆科技的人形机器人DobotAtom为例,该机器人全身41个自由度,上肢28个自由度,在灵巧操作系统指挥下可精准完成电子元件焊接、精密仪器校准等高难度任务。在直膝行走方面,相较于屈膝,直膝的能耗可**42%,结合仿人步态,机器人能够适应工业狭小空间与复杂地面环境,应用场景空间进一步打开。
硬件升级推动了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扩展,而大模型则赋予了机器人情感内核,提升了学习能力,加速了商业化落地的进程。以美的公司的人形机器人为例,美的集团副总裁卫昶表示,公司针对性地设立了具身智能算法开发平台以及人形机器人软件支持平台,**打造人形机器人在家庭生活领域的应用。相较于工业、商业机器人,家庭机器人需要完成更多细致复杂的工作。在高复杂度和技术难度的背景下,美的集团依然对短期内商业化落地具有信心,其核心原因就在于大模型的训练赋能。
对此,华夏基金表示,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突破仍有亮点。无论是硬件层面上的关节扭矩协调、动态平衡控制,还是软件上的强化算法学习以及大模型底座赋能,人形机器人都有着广阔的技术发展前景。
各方看好未来前景
对于发展前景,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人形机器人未来发展空间广阔,相关市场值得期待。
华夏基金表示,从当下来看,政策的持续发力与资本的大力支持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技术的融合创新加速了产品的迭代升级,而应用场景的爆发式增长则为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提供了广阔空间。展望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在我国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庞大的市场需求支撑下,国产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国产化的进一步推进,供应链的协同发展将为**机器人打开新的增长空间,成为投资新蓝海。
浙商机械团队预计,2030年,中美制造业、家政业的人形机器人需求合计约210万台,规模约3146亿元。其中,灵巧手、行星滚柱丝杠、减速器是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022亿元。
易方达基金经理李树建表示,随着以DeepSeek为代表的基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人形机器人等科技与高端制造融合发展的领域进入量产阶段,**科技有望成为全球大类资产配置的核心主线之一。
浙商证券**经济学家、研究所联席所长李超表示,从企业微观角度来看,今年人形机器人已具备**量产能力。综合来看,每年百台或千台左右是微观层面的量产起点。在政策方面,**在2023年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义》提出,到2025年实现人形机器人的整机批量生产。
在李超看来,相较于微观层面量产,人形机器人距宏观级量产仍有**差距。“综合来看,宏观决策框架中,中美博弈的紧迫性是推动人形机器人加快宏观级量产的催化剂。”李超表示。